第十届中国图学大会——中国图学学会医学图像与设备专业委员会暨医学图像新技术新应用研究论坛于2025年9月20日下午在湖北武汉成功召开。本次论坛聚焦“医工交叉,拓展创新技术”,旨在推动我国医学图像与数据分析的发展,促进更深入的医工交叉。
会议充分发挥中国图学学会医学图像与设备专业委员会的引领作用,搭建了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论坛邀请了涵盖医学影像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医学成像新技术、医学影像数据分析新方法等多个方向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分享前沿成果与最新实践,旨在进一步加强国内医学影像领域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交流,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
本次论坛由中国图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图像与设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单保慈研究员主持。
单保慈研究员主持论坛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医学影像与医工交叉领域的多位中青年学术骨干,围绕血管成像新技术、磁纳米粒子成像与磁共振成像、核素可视化研究以及PET神经影像的数据分析等前沿方向作专题学术报告。
首先,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谢国喜教授作了题为《面向临床需求的血管成像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报告 。他聚焦如何无创早期诊断心肺血管疾病这一临床难题,重点介绍了一种不使用造影剂的三维下肢血栓成像(BTI)新技术 。该技术能够直接对血栓进行高分辨率成像,通过分析血栓信号特征,实现了对急性、亚急性期血栓的准确分期,并为介入溶栓治疗的预后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 。报告展示了该技术在腹部血栓成像和颈动脉斑块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前景,并介绍了其从定性走向定量评估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诊疗决策。
谢国喜教授作报告
其次,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惠辉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题为《磁纳米粒子成像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他分别从磁纳米粒子成像技术的挑战与机遇、磁纳米成像设备的研制情况以及磁纳米粒子成像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为大家深入浅出的介绍了MPI的建设与发展。
惠辉研究员作报告
然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王璐研究员(冉汶青代)带来了题为《大脑内源性神经递质稳态的核素可视化研究》的学术报告 。她系统介绍了放射性药物在可视化大脑内源性大麻素和胆固醇稳态调控中的前沿应用 。报告重点阐述了其团队针对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关键水解酶MAGL和大脑胆固醇代谢核心酶CYP46A1,成功开发新型PET示踪剂的历程 。该研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探索、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评估提供了创新的分子影像学工具和重要科学依据。
冉汶青技师作报告
接下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程传力副研究员带来了题为《磁共振体成分成像及临床应用研究》的报告。脂代谢紊乱与多种重大疾病密切相关,而磁共振成像是目前最精准、全面的体成分分析手段 。程传力团队针对磁共振脂肪定量易受场不均匀性和噪声影响的挑战,开发了多分辨率自校正和TREE等先进算法,显著提升了定量精准性与稳定性 。该技术已成功转化为联影磁共振平台的FACT产品,并建立了5-6分钟完成的全身扫描协议 。此外,团队正牵头构建中国人体成分图谱,并已将研究从宏观体积测量拓展至微观脂肪酸组分定量,为疾病预测与精准诊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新方法。
程传力副研究员作报告
随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静娟博士作了题为《一体化PET/MR在癫痫的研究应用》的报告。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癫痫患者为药物难治性,亟需外科手术干预,而术前无创精准定位致痫灶是临床核心难点 。针对这一挑战,利用一体化PET/MR,可以实现形态、功能与代谢成像的“一站式”采集与融合 。同时其团队还揭示了癫痫患者脑网络代谢与功能连接的失偶联是术后复发的重要机制,为优化手术决策、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影像学证据。
王静娟博士作报告
最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天昊副研究员带来了题为《PET脑成像的数据处理方法与其在阿尔茨海默症中的应用》的报告。针对多探针、多中心PET数据标准化困难的挑战,提出了一种无需MRI、基于自适应脑图谱的空间标准化新方法,并开发了无需额外扫描即可计算Centiloid值的ComBat-Centiloid算法,显著提升了数据的可比性与一致性。基于这些方法,团队进一步利用横断面数据构建了AD的A-T-N生物标志物时空演进模型,实现了对患者发病年龄的精准预测。研究还揭示了Aβ与Tau相互作用具有阶段依赖性,为理解AD病理机制和指导早期诊断与干预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
张天昊副研究员作报告
现场气氛热烈活跃,专家学者们围绕医学影像前沿技术展开深入探讨,提问环节互动频繁,思想碰撞不断,讨论氛围十分浓厚。
现场讨论


BIM建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