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一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4月1日起,《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将正式实施,这是杭州市首次从立法层面全方位地明确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法律地位。
建筑节能法治“治什么”
所谓民用建筑,指的是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项目中的办公和辅助建筑。《条例》覆盖了民用建筑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整个过程,贯穿民用建筑项目全部生命周期的“三大领域”,即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民用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
《条例》对开发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责任主体及政府管理部门明确了职责,建立了民用建筑的“六项制度”,分别是建筑节能审查、建筑能效测评和节能验收、既有建筑同步节能改造、建筑用能实时监测、建筑能耗统计以及建筑能源审计。
从推广绿色建筑到建设绿色园区的跨越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建筑用能将和工业、交通等其他行业一样,成为用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杭州市制定出台《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对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管理,降低建筑运行使用能耗和建筑建造过程能耗,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行绿色建筑的道路上,杭州实行“由点及面”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单独的绿色建筑推广到绿色园区建设的整体推进。
钱江经济开发区,国内首批连片发展绿色建筑的生态园区,全部建筑按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融入到了城市建设当中,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降低建筑能耗,水资源高效利用,通过采用非传统水源,即雨水回收综合利用、可再生水采用中水回用技术等,实现了从建筑单体绿色到园区建设绿色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管理推动建筑节能法制化
4月1日,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将连同《条例》一起正式启用,届时将对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审查信息和建筑能耗信息实施动态管理。
作为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条例》对新建建筑节能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建、改造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并接入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系统”。《条例》对民用建筑项目从规划、立项、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做了规定,旨在从源头遏制非节能新建建筑。
备受关注的杭州奥体主体育场将“绿”体现在项目整个实施过程中,利用BIM、CAD、三维模拟等先进技术,采用百年混凝土等先进工艺,成功解决施工难题,实现理论到生产力的转化。
利用适用技术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4月1日后上线运行的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要求对两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建项目建筑用能监测系统上传至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条例》从既有建筑能耗统计入手,结合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对于高能耗的既有大型公建强制进行节能改造。
一个城市的历史建筑,是这个城市岁月的印记。让历史建筑真正“活过来”为现代人所用,是既有建筑改造的现实应用。例如,平远里历史建筑修缮工程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合理利用,力争建筑使用与历史保护的平衡;适宜性技术为主,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舒适健康生活,力争节能降耗与舒适健康的双赢。这一改造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建筑节能要为舒适度服务,在此设计理念的引领下,该历史建筑节能改造采取了优化整合的策略,实现了适宜技术、高舒适度、低能耗低成本的改造理想。
注重消费者权益调动全民建筑节能积极性
《条例》的出台,将在民用建筑项目的各个环节保证建筑节能的实施,作为消费者可以根据公示信息维护自身利益。
比如在项目施工阶段,《条例》明确规定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在施工现场对建筑节能性能、节能措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节能信息进行公示;在房屋销售时,《条例》规定应当在商品房销售合同、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中,向买受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能源消耗指标、节能措施和保护要求、保温隔热工程保修期等信息,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建筑物建筑节能要求的提高,也使得消费者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得到舒适室内热环境,同时又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能源费用支出,与全社会息息相关。

BIM建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