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在北京、安徽、贵州等地采访了解到,在认知理解不清、多头管理协调难、法规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足5%,而无序填埋、乱倾乱倒等情况普遍,既破坏生态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
建筑垃圾是指新建、改建、扩建、拆除或其他方式损毁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工程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指利用建筑废物中有效物质制作建材等又回用于建设工程的处理方式。目前主要为再生骨料、再生砖、再生无机混合料、再生骨料混凝土及砂浆等。
火焰山渣场是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区唯一具备“建筑垃圾消纳场许可证”的建筑垃圾处理场所。记者近日在现场看到,渣场坐落在数个小山坡之间的凹地里,不断有拉着建筑垃圾的车辆驶入,工人们正忙着将垃圾分选、打碎、循环利用……经过近4年的使用,这个能容纳30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的渣场基本被填满,大部分砂石裸露在外。
据火焰山渣场负责人黄念介绍,贵阳市主城区每年产生3000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而送入具有建筑垃圾消纳资质的渣场处理的不到30%,大部分没有进入正规渣场,还处于无序填埋状态。
不仅贵州省,安徽省相关情况也不容乐观。安徽省住建厅城市建设处副处长刘以舜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该省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三个试点城市正加快推进,其他城市仍以填埋处理为主。
然而,垃圾定点填埋点已经趋于饱和。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建筑垃圾总量3500万吨/年,经相关指定批准的垃圾填埋点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垃圾产量。
业内人士认为,各地都在试点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相关工作进展缓慢,究其根源在于这项工作遭遇多重瓶颈,其中就包括认知理解不清。
我国对建筑垃圾的管理和再利用不够重视,一些城市发展规划中没有相关内容。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以北京市为例,前几年推出6个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但从市政府到委办,再到各区县,大家的理解都不一样,各城区对这个事情的观念和心态不统一,认识程度不够高,“这6个项目已经运作三年了,但到现在连1个项目都没建成。”
另外,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认为,建筑垃圾的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在地方上涉及住建、发改、财政、环保、交通、公安、土地等多个部门,且各城市主管部门不一,甚至有的地方有9个部门负责建筑垃圾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没有形成建筑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加工、产品检测、市场应用推广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目前,建筑垃圾“超载”现象已成为城市“顽疾”,其产生量巨大且日益增多,但资源化利用却严重不足,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亟须破解。
为此,业内人士呼吁,应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由住建部、发改委、环保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编制总体规划,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处理、再生产品生产、建筑应用各环节政策及信息的公开和共享。
与此同时,可积极开展示范城市和试点项目推广工作,总结经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设立行业准入条件,建立拆除、运输和处置一体化的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经营;制定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和相关项目建设;设立资源化利用装备研发专项,鼓励研发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
新建绿色建筑占比仅3% 王石抱怨补贴太少 每日经济新闻
自2006年4月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后,中国就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成体系建立绿色建筑标准的国家之一。
据了解,建筑行业在全社会总能耗的占比超过30%,因此推广绿色建筑在降低建筑行业整体能源消耗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近段时间,深圳、珠海等地正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全国的新建建筑面积中,绿色建筑的占比仅有3%,其中将近一半由万科集团承担。关于绿色建筑的补贴,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向媒体抱怨,“在工业发达国家,做绿色建筑住宅有非常明确的补贴,中国搞电动汽车有补贴,但是搞绿色住宅、绿色建筑没有什么补贴可言。”
开发商动力不足
上世纪80年代,伴随建筑节能问题的提出,“绿色建筑”概念开始进入我国。到2000年前后,这一概念在业内逐渐形成讨论热点。
2012年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仅对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
其实,相对当前的房价水平,这一补贴标准并不高。因此,这也是当前不少房企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中遇到的一个难题,绿色建筑的高成本并不被客户“买单”,开发商的积极性也不高。
建筑装修业作为房地产业的上游行业,一直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行业鱼龙混杂。由于绿色板材、绿色漆料等环保建材相对于一般建材价格略高,加上装修行业中间商数量多,所以绿色环保建材的价格往往较高,部分消费者如果对价格比较敏感,就给了劣质建材可乘之机。
王石表示,“2007年公布这个标准,万科最先响应做绿色建筑,2013年之后政府才开始有部分补贴,但这个补贴很少。开发商还是看利益,补贴多一点,行动就会非常大。”
王石认为,在减排方面,相对于发电厂和交通领域,在住宅和建筑上做文章比较容易。
同时,王石还表示:“我觉得稍微给点政策,就是给点‘大棒’,你不达到绿色标准,我不准你建,对减排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城市转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再粗制滥造,表面上冠冕堂皇,但在环保质量方面比较低。可喜的是深圳走在前面,深圳现在所有的新建筑都符合绿色建筑标准。未来,深圳不仅仅是绿色发展、转型创新,在绿色低碳环保方面也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绿色建筑蕴藏数千亿市场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式上,深圳市长许勤表示,从2013年起,深圳率先全面实现绿色低碳标准,“截至2014年底,深圳共有208个建设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超过2100万平方米,数量及规模继续稳居全国大城市榜首。”
截至2015年4月,国内绿色建筑的总量(含中国绿标和美国LEED标准)已经达到3.2亿平方米,是2008年中国绿标启动元年的154倍,中国绿色建筑市场逐步进入规模化发展时期。
去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也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推广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但多数人认为,大力兴建绿色建筑除了对环境带来好处外,只会造成建设成本大幅上升,成为一个只会“花钱”的产业,其本身对经济发展并无太多意义。
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梁俊强认为,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对环境友好,还会带来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据我们初步测算,节能服务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2100多亿元增至2014年的2600多亿元,增长了22.95%。绿色建筑的设计咨询业也从传统业务衍生出很多配套服务,以及相应服务专业提供商。”
梁俊强还表示,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和就业也有不小的拉动作用。“我们觉得从绿色建筑的发展,它会对整个GDP的增长和就业带来巨大的带动作用,到2020年50%的新建建筑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这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所提出来的要求。如果达到这个要求可以为全社会带来5000亿元的额外产值,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

BIM建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