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图学大会——以AI技术开创智慧“图学”的新篇章论坛于2025年9月19日晚在湖北武汉成功召开。本论坛由中国图学学会制图技术专业委员会召集,以“AI驱动的智慧图学”为主题,聚焦AI重塑图学课程与先进成图技术,围绕人才培养、智能教材与教学工具、教师发展与竞赛升级、产学协同与标准规范等展开研讨;通过主旨报告、交流与案例演示,系统呈现AI在课程优化、工程制图自动化与个性化评价中的实践路径,探索图学教育与技术融合发展的新范式与落地方案。
“以AI技术开创智慧图学新篇章”论坛由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丁乔教授主持。丁教授为“工程制图”系列课程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入选中国图学学会图学教学名师激励计划,荣膺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及多项市级示范项目,出版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分论坛并邀请多所高校专家学者围绕图学教育技术创新作专题报告与研讨。
论坛主持人丁乔教授讲话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图学学会常务理事兼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枫红教授作了题为《积微成著,循道致远——AI助力教研教改到成果申报》的报告。王教授聚焦信息化与智能化对教育的启示,梳理了图学教育中AI应用的现状与“AI+多模态”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展望了未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报告系统阐述了从教学研究到教改实践再到成果申报的全流程方法,涵盖课程定位、实施过程、考核评价等教学设计链条,强调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创新点的提炼。特别指出成果选题需把握“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并提醒避免“自圆其说”“预期成果游离偏远”等常见问题。在案例分享环节,王教授以华南理工大学工程制图课程为例,展示了AI知识库、可视化知识图谱与智能学伴等应用,直观呈现了AI在课程建设中的成效。同时,他结合教学成果奖申报的实践经验,总结了选题、概要、问题阐述、创新点突出与推广应用等五大难点,并提出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王枫红教授作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图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制图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陶冶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选手共同特质的研究》的专题报告。陶教授指出,大学生学科竞赛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既是检验专业素养的平台,也是促进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报告结合文献与案例,总结了获奖选手的共同特质: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运用能力,还展现出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快速学习和自我驱动能力,以及较强的心理韧性与抗压能力。这些品质是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案例分享中,陶教授以数学建模、编程设计、成图技术和机器人竞赛为例,说明竞赛如何帮助学生积累科研与实践经验,拓展跨学科视野并激发创业潜能。报告同时强调优化人才培养路径的必要性,提出强化基础教育、加强实践教学、推动跨学科融合、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该报告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凸显了学科竞赛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华南农业大学陶冶教授作报告
首批中国图学学会教学名师、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教授组)获得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宗波教授作了题为《需求牵引·数智赋能——面向构型能力培养的工程图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报告。张教授立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三维模型作为工程信息表达的新需求为牵引,提出重塑二维表达与三维构型并重的教学体系,构建“双线并行、相互耦合”的课程框架。围绕这一目标,他研发了课程专属AI智能体“智图”,突破通用大模型在图意理解和三维构型辅助方面的局限。依托“智图”、线上平台、交互课堂与智慧教室,实现教师与AI的深度协同,探索“教—学—评”全过程的“双师智慧”,推动人机共育和个性化学习模式的形成。报告还展示了改革成效:依托10项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其中重点6项),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3项。张教授强调,课程改革在知识层面实现二维到三维、传统图纸到数字图样的转变,在能力层面突出构型与创新设计,在素质层面促进自主学习与“德才双育”。该报告为工程图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新路径,展现了AI赋能教育创新的广阔前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宗波教授作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谭晶教授作了题为《三阶赋能——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制图教学改革创新》的报告。谭教授指出,工程制图作为大学工科第一门基础课程,承前启后,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该课程长期存在学生专业背景差异大、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大班授课难以兼顾个性化需求、学时压缩与实践不足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团队提出“三阶赋能”教学体系:在基础阶段,通过“图谱+AI”的数智赋能,引入知识图谱、VR交互和AI辅助教学;在核心阶段,推进“赛教+科教”双线并行,将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融入课堂;在拓展阶段,强化“企业+工程”的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共育和产学研协同。该体系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从高度、深度与热度三个维度推进育人目标。改革实践中,课程教材嵌入二维码与三维模型,结合SolidWorks软件与AR交互,显著提升学生空间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课程先后获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国家级一流课程推荐,并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赛事中斩获佳绩。近年来,团队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成图大赛中取得国家级、省部级百余项奖励,展现了教学改革的突出成效。该报告展示了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新路径,凸显了“图以致用”的实践理念,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创新提供了示范。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谭晶教授作报告
重庆长安研发总院和Altair教育总监李征作了题为《轻量化设计与AI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报告。李征总监结合自身在CAE分析与教育推广中的经验,以成图大赛“轻量化设计与AI应用”赛项为切入点,回顾了赛项的发展历程与参赛情况,深入阐释其在推动学科发展、促进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报告指出,在制造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轻量化设计不仅是提升产品性能与可持续性的核心方向,更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通过竞赛,结构轻量化与优化设计理念得到广泛普及,AI的基本原理与典型应用场景得到深入介绍,帮助学生在速度、性能与成本之间寻找平衡,从而有效激发创新意识与工程素养。李征强调,设计仿真一体化平台如Altair Inspire的应用,为从概念到生产的闭环流程提供了有力支撑。赛项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宗旨,推动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教育形式,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重庆长安研发总院研究员、Altair教育总监李征作报告
与会代表学习交流
在第十届中国图学大会专题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图学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展开了深入交流。论坛聚焦信息化与智能化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了人工智能、三维建模、轻量化设计等新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呈现出图学教育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改革趋势与前沿探索。本次论坛体现了中国图学学会在推动学科发展、促进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学会引领教育工作者关注时代需求,探索“AI+教育”的新路径,推动了课程体系重塑、教学模式革新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论坛所展示的教学改革案例与学科竞赛实践,充分说明学会在促进产学研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引领。论坛不仅总结了近年来图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成果,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坚持“以赛促学、以研促教”,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跨学科交叉与智能化工具应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创新能力与工程素养。论坛成果表明,中国图学学会正不断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持续为图学学科的传承与创新、教育质量的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BIM建筑网